2022年,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做有组织的科研为抓手,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有序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开展各项科技工作。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破五唯,努力培育四青人才,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系列科技政策效力开始逐渐显现,书写了科技业绩逆势增长的新篇章。
1、国家级项目立项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级科技立项18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7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项目)6项,子课题11项,军工项目5项,国家级项目经费达到1.3亿元,首次突破1亿元。
2、基础研究成果取得新突破
2022年全校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924篇,中国卓越期刊论文128篇。ESI高被引论文总数达582篇,较去年增加149篇,热点论文50篇。自然指数排名列国际277位,国内排名第74位,较去年提高了12位。
3、科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2年全校新增各级科技创新平台33个,其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厅级平台31个。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
4、科技服务社会取得新成就
2022年签订横向科技合作协议304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5项、百万元以上26项,累计合同经费2.46亿元,较去年增长近0.61亿元;科技服务社会到账经费1.3184亿元,较去年增长了6525万元。
5、军民融合研究展现新潜力
学校2022年度新增国家级军工项目共计5项,军工横纵向经费共计1500万元,承担军工科研能力潜力初步显现。
6、科技成果转化迈出新步伐
2022年我校通过直接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完成了91项成果的转化,其中百万级以上项目9项。成果转化合同额3732.9万元(含股权1222万元),到账额2419.3万元(含股权1222万元)。
7、科技研发经费创新高
2022年度学校共获得纵向科技立项经费2.44亿元,横向与成果转化到账经费1.32亿元,科技经费总数3.76亿元。
8、服务纺织行业取得新成果
我校夏延致团队在无机/有机复合阻燃纤维素纤维技术、房宽峻教授团队在棉织物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面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分别获得2022年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谭业强教授团队在功能性低碳材料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荣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田明伟教授团队在低强高透磁性纤维关键技术及功能纺织新产品研发方面效益明显,荣获2022年中纺联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许长海教授团队在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应用广泛,本项目自2016年以来与蓬莱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2022年技术成熟转至该企业,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已突破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三原色瓶颈,建成年产2000吨分散染料生产线,直接经济效益达到超过1.8亿元。
9、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取得新成绩
李长贵教授团队建立了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与数据库,完成了痛风病遗传机制、关键致病机理研究及新型动物模型构建;首创痛风规范化诊疗体系、早期预警体系及同质化诊疗推广平台,研发了尿酸检测仪,该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牛海涛教授团队研发5G远程腹腔镜手术装备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解决了国外手术机器人系统技术垄断带来的“卡脖子问题”,自主原研“妙手”手术机器人系统,成果2022年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毕赛教授团队在等温信号放大体系的构建及生物分析与纳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李冰教授团队在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肿瘤靶向治疗研究,魏丽丽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人群全程干预体系的建立以及姜彦教授团队在鼻内镜下鼻眼相关视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分别获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董蒨教授指导团队国际首创研发具有独创性的生鲜猪肝祛毒方法和祛毒猪肝系列食品,相关技术获得12个国家26项发明专利,其中技术核心专利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0、系统+学科集群联合攻关取得新成效
于金鹏教授团队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突破了传统反步控制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指令滤波反步的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新方法,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王继荣教授团队和中车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同完成的成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运用机构学最新理论设计机器人机构、研制高效永磁同步直驱电机、数据驱动柔性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提高了生产过程可控性,已成功应用于东软载波等相关企业。该成果于2022年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计晓斐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GPU片上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成果专利价值资产评估值792.85万元,已按照评估值作价入股成立了学科性公司,并获得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200万元股权投资及500万元海豚计划项目投资,公司今年已取得600万元合同订单。陈道炼教授团队采用单级多输入集成逆变技术研发的风光储供电系统产品,将具有体积和重量小、变换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良性能,将比传统的风光储微网供电系统的性能优越得多。该成果于2022年与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达成成果转让协议,转化费用240万元。郭磊博士团队开发了基于信号增益放大的保温层下无源无线腐蚀监测传感器制备技术及自动化监测技术。该成果受到中海油发展有限公司的认可,已在其FPSO采油平台上进行安装使用,技术转化收入502.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