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动态>>正文

刘敬权教授团队在刺激响应型高分子可控药物释放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作者:纪绪强  来源:  编辑:    时间:2019-10-22    浏览:

      近期,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敬权教授团队在高分子材料TOP期刊《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以“Recent advances in 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 systems for remotelycontrolled drug release”为题发表有关刺激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在可控性药物释放领域的综述文章,该杂志的影响因子IF=24.505,SCI /一区期刊(DOI:doi.org/10.1016/j.progpolymsci.2019.101164)。该文章详细讨论了近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微波、磁场、电场和声波等对环境响应型高分子基构筑的药物运载体系的调控机理以及在可控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并对环境响应型高分子基药物运载和可控释放体系的设计机理、发展前景、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青岛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共同作者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张爱堂和李爱华老师,通讯作者是刘敬权教授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yrille Boyer教授。

      环境响应型高分子指的是一些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刺激性响应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又称为智能高分子。因为这种高分子材料的独特性能,近年来备受各个领域的关注与研究。这些新兴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构筑的纳米体系能够对某些特定的刺激做出特异性识别,并且自身能够产生特定的应激反应。通常根据刺激信号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将这种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划分为化学响应型高分子,物理响应型高分子和生物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化学刺激主要包括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值和离子影响因素等的变化;物理刺激主要包括温度、光、电和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刺激性响应;生物刺激主要包括各种生物分子、分解酶以及细胞内环境等的变化引起的刺激性响应。环境响应型高分子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检测、传感器、组织工程和药物运载与释放等医学领域当中。

      构建对近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微波、磁场、电场和声波等对环境因素响应的高分子基纳米载药体系可以大幅减少材料的毒副作用、避免运输途中的药物扩散、提高靶向效率从而达到可控性药物释放的目的。同时,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诱导产生的过高热也可以与化学药物起到协同治疗的效果,进而提高体系的治疗效率。然而,目前对于不同运载体系材料在生物体中毒性的基础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环境刺激型高分子载药体系的可分解与可代谢方向,进一步研究可分解与可代谢的途径和机理,建立发展载药材料在生物体中的毒性分析与评估机制,争取早日将这些研究成果向临床等实际生活中转化。近几年,刘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如ChemMedChem, 2018, 13, 1-17; Chem. Eng. J., 2018, 342, 120-132;Eur. Polym. J., 2017, 92, 51-60; J. Mater. Chem B, 2017, 5, 7403-7414;Chem. Eur. J. 2014, 20, 12945-12953; Eur. Polym. J., 2014, 50, 9-17。

      本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rogpolymsci.2019.1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