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联合介入医学科及介入手术室成功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iliary cast syndrome,BCS)”,填补了省内空白。
患者2015年肝移植后,出现黄疸、发热、陶土色粪便、尿色深黄、胆汁引流量减少等症状,胆汁内混有大量坏死物,确诊为“胆道铸型综合征”。医院肝移植科、介入手术室、介入医学科联合,先后通过纤维胆道镜成功将肝门部胆道铸型完整取出,并分别成功放置外引流管,经过悉心治疗,患者肝功好转,顺利出院。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40%,其中6%—13%的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病死率高达19%,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及导致移植物丢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是胆道并发症的一种,指肝移植术后在肝内外胆道内形成胆道树样的铸型坏死物“胆道铸型”填充于胆道,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非吻合口胆道上皮坏死或狭窄,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治疗BCS的核心内容包括解除梗阻、取出铸型、治疗随后的非吻合口狭窄。
此次,肝移植科联合多学科成功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标志着我省在处理肝移植术后复杂胆道并发症的水平已走在国内前列。